2020年7月6日,Cell出版集团下属期刊《Current Biology》在线刊登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田力博士,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Michael Benton教授合著的,题为《Predicting biotic responses to future climate warming based on classic ecogeographic rules》(利用经典生态地理法则预测未来气候变暖下的生物响应)的论文。
该文中,系统介绍和总结了从达尔文时代到上世纪晚期7个以发现者命名的生物法则,这些法则归纳了生物生态/分布与地理气候分区间的重要关联。依据这些经典理论,作者对未来气候继续升温做出了以下7条具体的预测:1)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四肢比例会更长;2)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型会变小;3)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色会加深;4)哺乳动物的心脏和肺的比例会变小;5)鱼类的脊椎数量会变小;6)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分布范围可能会变小,生物多样性峰区会向两级漂移;7)鱼类,昆虫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会产更多,更小的卵,会有更多的海洋底栖生物靠产生浮游幼虫来进行繁衍。
图1 七位著名生物/生态学家和以他们姓氏命名的生态地理法则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超过1度,国际气候组织预测,到2100年可能会继续上升1-5摄氏度。近现代的多种地表灾难,包括洪水/干旱,飓风,空气污染和瘟疫频发,物种多样性降低,众多物种濒临灭绝,都被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联。该论文为部分生物类群会怎样适应未来温室气候变化做出了精准预测,除了告知我们要对这些变化有所准备,更提醒大家要对无法产生这些相关适应的类群或物种投入更多的关注与保护。特别是其中的伯格曼法则,葛洛格法则和艾伦法则是确定适用于人类的,黑森法则和拉伯波特也可能也是适用的,我们需要对未来人类自身的可能变化,更为警觉。
图2 依据生态地理法则对未来气候变暖下生物-生态变化的预测
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博士后基金委“国际交流派出计划”的联合资助。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合作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博士后基金委“国际交流派出计划”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bMC93QW8Ru7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