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国际地球生物学会理事会成员、海洋负排放国际科学计划(ONCE)工作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他于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先后主持了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111计划项目。他创新地建立了示踪古气候古环境的一系列原创性地质微生物指标。在陆地上,他利用这些指标发现了中国东部800万年以来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湿古气候出现了三极模态的空间变化规律,被《科学》期刊评述为“对理解过去和未来东亚夏季风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海洋里,他发现了2.5亿年前最严重的动物大灭绝发生时一些地质微生物出现了两幕爆发事件,被《自然·中国》以“灭绝理论:两幕式”为题进行亮点评述。
陈中强 副主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地层分会主席、国家外国专家局重点引智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评审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曾任国际地学研究计划IGCP-572和IGCP-630项目主席、担任3部SCI期刊副主编和执行主编以及9种国际SCI期刊16次特邀嘉宾编辑。国际地学研究计划项目IGCP 572(2008-2013年)和IGCP 630 (2014-2019年)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联合资助,自担任IGCP-572和IGCP-630项目主席以来,牵头组织主办19个国际会议分会场和14个国际野外地质现场讨论会,积极推动了全球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和其后复苏事件的研究。应邀参与2020年版《国际地质年代表Geological Time Scale》撰写工作,是三叠系章节的主要撰写人;是全国2020-30年沉积学发展战略白皮书(中英文版)生物沉积学方向的执笔人。主要学术成就:从事二叠纪和三叠纪生物和生态系统对全球极端环境气候事件的反馈机制以及古生物学、生物沉积学和生物-年代地层学等方面研究二十余年,取得三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系统描述了腕足类化石440余种,建立15个新属60个新种,它们已被由美国地质学会主编的《古生物学大百科全书》录用为国际标准化石;(2)提出了海洋生态系统在大危机之后的阶梯式复苏模式,发现二叠纪末大绝灭之后生态系统需近1000万年才完成复苏重建;(3)总结出地史时期五次微生物向后生生物重要转折期的生物沉积模式。
袁松虎 副主任
197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资助(2015)、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017)。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过程与修复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地下水环境中活性氧(超氧、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的分布规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产生机制与环境/生物效应,(2)二价铁矿物有氧条件产生活性氧机制及其引起的氧化效应;(3)基于强化产生活性氧的地下水修复新机理与新方法。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Web of Science累计他引2000余次。
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导,现任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洋学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劳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中科院二区,海洋类顶刊Q1) 编辑/副主编,《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中科院二区,Q1) 学科编辑,《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中科院二区,Q1) 编委《Diversity-Basel》(中科院三区,Q2)编委,《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Q1)编委。研究领域为生物海洋学/海洋环境与生态。近年来,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863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点方向项目等40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60余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会评专家, UNESCO/IOC TrendsPO工作组核心成员。此外还兼任中国海洋科学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工作。
宋海军 副主任
1983年出生,教授,博导,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国际SCI刊物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IF=3.5)古生物学领域的副主编,PeerJ (IF=3.0)和古生物学报的编委。主要从事重大地质突变期地球生物学研究,主要包括古环境演变、生物灭绝事件、地球生物学大数据和AI应用。共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论文71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等,论文被Science,PNA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s专刊正面评述。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指导的本科生3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1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仅10人),1个学生社团获得全国大学生百强社团。指导的研究生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世红教授长期从事古地磁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在前寒武纪超大陆演化、重大地质事件过程、造山带深部构造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他目前担任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学科编辑,《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等刊物编委,国际成冰纪划分投票委员,中国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多项,在Natural Communications, Geolog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8900余次,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入选2021年增选的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GSA Fellow)。
刘征 副主任
1975年出生,副研究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及日常行政工作。曾在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地质调查研究院任职。发表科研管理类文章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