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旷健)受新冠疫情影响,鉴于多数研究生暂居家科研,相互交流少,难发现及解决科研遇到的问题,我室祁士华教授结合广东省惠州市疫情防控形势,在同项目组地质队的协助下,以项目为依托,把教学科研场所搬到了惠州市。
项目商讨及教研准备
7月1日,前行队伍3位博士生到达,经多日与同项目地质队交流商讨,确定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及野外教学路线。7月15日,后行队伍10人包括2位博士后,4位博士研究生,2位硕士研究生,2位本科生到达。
野外教研及项目实施
7月16日,祁教授带队讲解了滑脱断层、雁行节理、阶步以及岩浆侵位同生构造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祁教授讲授阶步,雁行节理地质现象
7月17日,祁教授带队前往砷污染场地,讲授了花岗岩区种植的桉树释放有机酸促使砷的迁移转化过程。

山间砷污染场地及周缘桉树种植
7月18日,祁教授带队讲述了龙门县及周边地区三种典型地热模式的形成及其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耦合关系,河源盆地玄武岩脉的形成原因,观音阁地层倒装地质现象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

祁教授讲授温泉的形成

祁教授讲授玄武岩侵位过程

到访参观惠林温泉
在祁教授的引导下,研究团队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并结合野外地质现象转入室内课题编写工作。主要确定了以三个课题:(一)解析区域构造史及建立三维构造模型;(二)建立新型碳酸盐岩地温计;(三)构建不同地热类型热储评价体系。此外,团队还完成了课题设计初稿的编写工作。

研究团队室内商讨
8月5日,在编写工作完成后,祁教授带队前往石炭系大型剖面场地深入讲解燕山期岩体侵位对于上覆地层的改造作用及其对地热勘探的启示。

祁教授讲授方解石脉体形成原因
而后研究团队根据野外勘探启示完善课题设计,并对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土、水、岩、气等样品的采集工作,逐步推进项目进程。

研究团队进行地热水样采集
两个月的野外实践,研究团队成员在祁士华教授引领下,由浅入深且系统性地体会了从“野外地质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实地踏勘——课题编写及完善——项目课题实施”这一科学研究,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科生王思佳说“在家呆了整整半年后,在老师的安排下前往广东省惠州市开始了生产实习活动。并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进行了野外踏勘、采样以及室内讨论和实验活动。今年是相对不平凡的一年,所以深知能够参加出野活动是不容易的,这让我更珍惜这次生产实习活动,在老师以及师兄师姐身上学习到的也不止是贴近实际的专业知识技能,更感受到了组里团结有趣、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总的来说,收获满满,感恩遇到的一切,会继续努力,认真按要求完成生产实习报告,并将所学应用到日后的科研活动中。”
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新生李梦轩说 :“这个夏天,经历过空山新雨后的惬意美好,亦难逃烈日高照的大汗淋漓。最温暖的是一群可爱的人,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他们如何脚踏实地做科学研究,这对刚入门的我意义重大。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我将把在此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地大人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继续延续下去。”
“这两个月的野外实践真的是一言难尽,既有三伏酷暑穿林涉水的艰辛,也有烈日下在稻田间推陷入泥沼之车的欢乐。在祁老师的指导下,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的训练,还有他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以及家国情怀。还有跟同门们的相处也使我获益匪浅。总之,我能成为祁老师学生是很幸运的。”来自武汉的博士一年级新生程子豪深有感触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