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树成院士荣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跟随湖北省代表团参加表彰大会。这是时隔30年,我校再次获此荣誉。

据悉,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每5年评选一次,两者可统称为“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专门授予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杰出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主要授予企业和农业领域的优秀劳动者。
谢树成深耕地球科学领域,推动了学科的蜕变发展,曾在青藏高原科考过程中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荣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其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摘得国际奖励。他担当使命,主动融入两个大局,担任湖北省政府参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诠释了高等教育领域古老学科蜕变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他以躬身育人、服务社会的赤子情怀,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楷模。
发展地球生物学:学科蜕变的领航者
作为国际地球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谢树成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推动古生物学向地球生物学的发展。他大力推进地球生物学新课程和新教材建设,破解学科知识体系老化、学科边界固化等难题。2011年,他领衔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地球生物学专著。2023年,他作为主编倾注8年心血出版了国内首部《地球生物学》中文教材,并获得202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优秀教材,是当年唯一入选的理科纸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每2年从出版的6000多本教材中评选出10本优秀教材。他作为工作组组长,两次组织出版了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学科发展战略报告,推动成立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他通过主持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带动了地球生物学关键难点领域的突破。
服务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地质智囊”
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文化建设。作为湖北省政府参事、湖北省科协常委、武汉市科协副主席,谢树成聚焦长江经济带,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始终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他提出以超学科体系建设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长江文化的融合发展,领导建立了“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发起了“地学长江计划”,建立了湖北省第一个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先后提出了《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全力创建武汉“世界湿地之都”》、《依托长江构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大交叉,形成“水—碳—文化”三位一体的“地学与长江文化”大融合平台》等政策咨询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新发展格局下,他围绕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协同应对这一重大需求,领导建成“地质微生物与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从地质微生物角度破解三大危机协同应对难题。
躬耕育人一线: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
他扎根教学一线,用日常平凡的点滴,诠释着“大先生"风范。他坚持每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地球生物学》、《地球系统科学导论》、《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以及“开学第一课”等思政大课,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他十余年坚持带低年级本科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长期坚持带领研究生深入青藏高原、神农架等地开展野外科研实践,带动了一批杰出科学家躬身野外实践教学一线,在冰川脚下、密林深处手把手指导学生识别岩层、分析化石。他培养的学生中,已有20余人成长为高校和科研院所骨干,多人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和资助,本人也获得了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研究生良师益友等荣誉称号。
深耕科学前沿:国际舞台的中国声音
针对2.5亿年前爆发的“最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这一困扰全球科学家的“百年未解之谜”,他独辟蹊径,提出利用地质微生物“追凶”的设想。他从浙江煤山金钉子剖面获取系列岩石样品,从中甄别出地质微生物信息,提出了生物大灭绝的两幕模式及其地内驱动因素,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他通过建立原创性指标体系实现地质微生物与古气候对话,识别出中国东部干湿古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他领导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水平在全球35个实验室的盲样比对中名列前茅。他因此荣获了国际有机地球化学领域最高奖——阿尔弗雷德·特雷布斯奖,成为自1979年设立该奖项以来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科学家。他的这些突出贡献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也被国际学者称为“发展地球生物学的一支国际领导力量”。
从青藏高原的冰川到长江之畔的实验室,从教书育人的讲台到参政议政的会场,谢树成用微小的地质微生物讲述中国故事,为时代立言;以科技力量研判气候变迁,为祖国发声。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