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English
首页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学术发展规划纲要
实验室主任
组织架构
学术委员会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承担项目
开放课题
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
科研团队
科学普及
发表专著
研究队伍
固定科研人员
流动科研人员
博士后研究员
技术人员
行政人员
人才培养
导师信息
特色团队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活动
开放交流
学术讲座
111引智计划
承办会议
BGEG视频
参观来访
党群工作
党群工作
教工之家
重要精神
规章制度
管理总则
人员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团队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资料下载
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
承担项目
开放课题
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
科研团队
科学普及
发表专著
04-15
2022
Science Advances|我室科研团队发现37.5亿年前生命活动多样性的证据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肖展 康国秀)近日,由我校“地大学者”领军人才多米尼克·帕皮诺(Dominic Papineau)、佘振兵教授和马特·多德(Matthew Dodd)博士后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取得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37.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存在多样化的微生物生命活动。该研究对地球生命起源时间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相关成果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该团队分析了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块拳头大小的岩石,...
04-13
2022
EPSL|华北陆相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高精度锆石定年和磁性地层研究对陆相生态系演变提供关键年龄和地层框架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皆遭受重创。与海相地层不同,陆相盆地实体化石记录往往不连续,同时缺少绝对年龄的控制,当前对于二叠纪-三叠纪陆地生物与环境演变的认识仍存在不少争议。因此,获取关键地层年龄和建立可对比的地层框架是进行陆相生态崩塌和重建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二叠纪末期海相和陆相生态系统崩溃时间对比本单位三叠纪生物与环境研究团队通过对华北鄂尔多...
04-01
2022
GRL|陈中强教授团队 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微生物的爆发导致了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的缺氧与草莓状黄铁矿黄铁矿的富集
最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中强教授团队以距今约2.52亿年前大灭绝之后的微生物爆发为例回答了这个问题,至少在这次大灭绝后,微生物的爆发改变了海洋环境,导致广袤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局部贫氧,成就了微生物岩的大量发育。这项研究结果是地史时期生物改造地球环境的又一例证。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生命遭受最大的一次浩劫,海洋沉积物对该事件的响应是,全球低纬热带浅水碳酸盐沉积...
02-23
2022
不同盐度湖泊沉积物中外源和内源有机质输入引起的正向激发效应
近日,地球科学领域Nature Index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发了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渐老师为第一作者,韩明贤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蒋宏忱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Positive priming effects induced by allochthonous and autochthonous organic matter input in the lake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不同盐度湖泊沉积物中外源和内源有机质输入引起的正向激发效应)。论文内容简介湖...
12-03
2021
GCA|湿地水文变化驱动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动和温室气体通量快速变化
11月30日,地球科学领域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刊发了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谢树成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Variations in wetland hydrology drive rapid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arbon metabolic activity, and greenhouse gas fluxes (湿地水文变化驱动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动和温室气体通量快速变化),博士生张一鸣为第一作者,David Naafs博士是共同第一作者,黄...
12-02
2021
WATER RES|我室黄柳琴,蒋宏忱等在雨水生物滞留柱去除无机氮关键影响因素的非传统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环境科学领域Nature Index期刊《Water Research》刊发了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柳琴老师为第一作者、蒋宏忱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Unconventional microbial mechanisms for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inorganic nitrogen removal in stormwater bioretention columns(雨水生物滞留柱去除无机氮关键影响因素的非传统微生物机制),我校环境学院李立青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随着全球城...
09-23
2021
NC|宋海军教授团队在温度变化和物种灭绝之间的定量关系中取得新进展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温度变化和物种灭绝之间的定量关系还不清楚。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等在该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题目为《生物大灭绝的气候阈值》。该研究基于古温度和化石大数据,发现地球历史上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与气候变化(变暖或变冷)的幅度和速率有关。在过去的20年里,显生宙的古温度数据呈现快速增加,特别是表层海...
06-09
2021
Geology:二叠纪-三叠纪菊石灭绝存在选择性
近日,我校地学院2018级博士生代旭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Morphological selectivit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ammonoid mass extinction”在地质学国际著名期刊《Geology》上发表,通讯作者为宋海军教授。哪些物种更容易灭绝是地史时期生物大灭绝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意义深远的科学问题。该问题的解答不仅可以揭示生物灭绝的模式,同时可为我们了解当前可能正在发生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提供重要参考。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距今约2...
04-28
2021
利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对蒙脱石结构铁氧化还原过程中有机质吸附位点的分子鉴定
近日,环境科学领域Nature Index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刊发了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柳琴老师为第一作者、蒋宏忱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 Molecular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dsorption sites on smectite during Fe-redox processes using ToF-SIMS analysis(利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对蒙脱石结构铁氧化还原过程中有机质吸附位点的分子鉴定),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朱梓...
04-12
2021
童金南教授团队研究揭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高二氧化碳浓度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近日,由童金南教授领导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生物与环境演化”研究团队,联合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崔莹博士和英国利兹大学Paul Wignall教授,利用华南陆相地层中高分辨率的C3植物有机碳同位素首次重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气CO2浓度连续变化趋势。该成果于4月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文章的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吴玉样,通讯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和...
03-22
2021
重要技术突破!CAP技术的研发使直接连续重建古海洋磷含量演化成为可能
近日,李超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研发了碳酸盐晶格中磷酸盐含量(Carbonate-Associated Phosphate, 简称“CAP”)测定与应用方法作为直接追踪或重建古海洋磷含量的新手段。该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3月10日在国际著名地球化学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在线发表。该文第一、第二作者是李超教授的博士后Matt Dodd博士和李超领导的古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技术负责张子虎博士,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超教授...
02-26
2021
Geology: 显生宙白云石成因新进展
白云石问题一直是国际地学研究热点及难点,白云石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云石成因问题,过去认为白云石是成岩作用产物,在常温下无法形成,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常温条件下可以直接合成白云石,这挑战了传统白云石成因,同时也提出了科学难题,即:原生白云石是否广泛存在古代地层中;另外一个方面,现代环境中较少发现白云石,而在古代沉积物中,尤其是前寒武纪地层中存在大范围厚层白云岩,这很难...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尾页
共51条
共5页